中国征地拆迁法律网

    郝利平 李贵世吴梦寒

      “煤都”转型进行时———华亭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纪实

                    

        编者按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从2月下旬开始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工作,我省平凉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华亭县、永昌县列入全国23个试点单位之中。根据中央和省委部署,我省四个试点单位紧密联系各自实际,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总结试点经验,推动全省把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引向深入,本报从今日起,将陆续介绍试点情况。

        采煤不见煤、发电不见灰,煤矿塌陷区农民乔迁新居,青山怀抱、绿水环绕……有“西部煤都”之称的平凉市华亭县,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中正在发生着一个个漂亮的“转型”———

     

        “三问”问出煤都近忧远虑

     

        华亭地处关山北麓,城南郊有座郁郁葱葱、状如“双凤叠翅”的双凤山。民间说,当初玉皇大帝差俩仙女送宝物寿礼给王母娘娘,仙女嬉戏中不慎将宝物寿礼跌落在此,俩仙女被罚下界变成双凤山,而那寿礼变成了黑浪滚滚的煤炭。听起来就是虚无缥缈的神话,但煤炭是华亭天赐的宝藏却是事实。华亭,全国13个产煤基地、西北三大产煤矿区之一。18万人口的华亭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早在2005年人均GDP就突破了1000美元,县域经济竞争力居全省第5位。与其他资源型经济区一样,煤炭资源在带给华亭财富的同时,也带给华亭人一系列近忧远虑,产业单一,发展粗放,环境污染,贫富悬殊,发展失调。近几年,华亭人已逐步认识到这些影响科学发展的积弊,并在积极推进资源型经济发展转型。特别是今年初被中央确定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县以来,华亭人以此为契机,转型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煤挖完了怎么办?

     

        采空塌陷了怎么办?

     

        农民富不起来怎么办?

     

        县委、县政府响亮提出的这“三问”,扣问着全县每一名干部的心。

     

        华亭人算过一个时间账。华亭煤矿现存18亿吨煤,按照现有的煤炭开采规模测算,矿区的资源可开采年限为50年。现有的9座乡镇煤矿中,资源服务年限最短的不足3年。煤炭采完之后矿区发展的路该如何走?

     

        华亭20%的地表下蕴藏煤炭,多年的煤炭采掘,引发土地塌陷的面积正以每年3000亩的速度递增,2万多亩的土地塌陷面积,已造成5个乡镇8000多人生活、生产安全受到威胁。

     

        华亭人因煤而富,但富了的是一部分人。偏远贫困山区的农民说:“城里人的钱数沓沓,我们的钱数张张。”五年来,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增加了近4000元,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增加了630元。

     

        华亭一度被称为“黑城”,天晴一身灰,下雨两腿泥,煤尘污染使这座美丽的山城“蒙黑”,人们说华亭飞出的麻雀都是黑的。经过近几年综合治理,城区面貌已今非昔比,但每年全县以煤尘为主的粉尘排放量仍然高达560吨,高出控制指标30%,因此造成农作物减产、水污染等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3000多万元。

     

       华亭如何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成为华亭各级干部大讨论及城乡群众共议的热点话题。县委书记樊得智说,不发展最不科学,要发展就必须科学;华亭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要使生活小康,首先身体健康。这些简练的话语,正在变为华亭干部群众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铿锵足音。

     

        “三抓”抓出煤都碧水蓝天煤矿业是华亭产业的支柱,煤产业能否成功转型,是华亭能否科学发展的关键。县委、县政府集思广益,抓煤产业升级,抓节能减排,抓环境综合治理,正在促使煤矿产业开展一场现代化的革命。

     

        煤产业链条的延伸迈开了华亭转型的脚步。过去,华亭90%的产煤都是以原煤的形式走上市场,附加值很低。而如今,同样是“靠煤吃煤”,通过加快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开发,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华电集团等一批优秀的电力企业,纷纷进入华亭,全县发电装机总容量逐年攀升。煤化工,煤制甲醇、二甲醚、聚乙烯等下游产品已经在华亭崭露头角。在华亭工业园区,就有20多家企业,附着在产业链条上。盛夏,记者来到这处正在建设中的园区看到,园区内总投资30亿元的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正在紧张地施工,据项目负责人介绍,1.5吨煤能生产1吨煤制甲醇,1吨电煤就是100多元,1吨煤制甲醇却能够卖到4000元,产业效益可见一斑。预计到2016年,华亭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将达50%以上。

     

        煤矿废水和煤电废渣是威胁华亭环境的两大元凶。华亭县地企互动,由华亭煤业集团投资1300多万元兴建的污水处理厂,该集团附近几家煤矿的污水尽入其中;华亭镇属各矿都新建了污水处理设施。在东峡煤矿污水处理线我们看到,黑红的污水,在经过无数道工序后,无色透明,又进入矿井下,循环利用。对5家重点煤矿的污水排放在线实时监控。新建的华亭电厂是一座典型的清洁能源型企业。这里见不到高高的烟囱,滚滚的烟尘,厂区草坪如毯,车间整洁卫生。节水型机组,空气制冷,有效防止水在冷却塔蒸发。炉渣打成小石子,是建筑工地浇铸混凝土的好料,已供不应求;而绵细的炉灰,又备受水泥厂的青睐。今年,县上与华煤集团联合,集中治理陈家沟煤矿这座“城中矿”。筹资1.5亿元搬迁原陈家沟煤矿储煤厂,投资2亿元建成200万吨/年洗选厂,所产原煤通过地下皮带运输系统,由地下传运到汭河北岸,减少城区煤尘污染。搬迁了县城北郊煤炭交易市场,转移经营户215户。下决心下马了几个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陆续建成了多条运煤专用通道,所有运煤车辆车厢一律用篷布封闭运行,煤尘飞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一座碧水映蓝天,绿荫披通衢的秀美山城呈现在人们面前。

     

        “三转”转出煤都政通人和在东华镇东峡社区,党员及干部每人都有一本民情日志,记录着由他负责联系帮扶的每一户居民家庭的基本情况及他们生产生活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在县环保局、劳动就业局我们也看到,局机关从局长到科员,所有公务员都就自己负责的数项工作完成时限和效果作出承诺,并通过橱窗公示于众,接受社会监督———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给华亭县带来一股新风,“双诺整推”的创新载体使干部的政绩观正在由偏重单纯经济增长指数向重民生转变,干部的工作作风正在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工作思路正在由重眼前向着眼长远转变。

     

        华亭县地处关山林缘区等偏远地区的3万多农民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县上逐年加大反哺农业的力度,今年支农资金占当年财政预算收入的13%,比去年增加四个百分点,此后,将以每年两个百分点的力度递增。重点扶持“东果西药整县牛”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18万亩核桃、9万头肉牛、5万亩药材等正在成为支柱产业。部门、企业与村镇“手拉手”帮建新农村活动也正在形成制度。在关山脚下最贫困的山寨乡甘河村,2.5公里长的水泥道路伸向关山深处,干净安全的自来水已通到家家户户,家家建了暖棚养了肉牛,不少农户养56头。村民陈德苍说:“这是乡干部兑现承诺,今年为我们办的实事。”

     

        县委、县政府还将从今年开始,用于就业、社保、教育、物价、就医、文化、安居、稳定等“民生八件事”的资金不少于2亿元,比过去增加近一倍。

     

        县城北郊已搬迁了的煤炭交易市场,占地250亩,如今已成为塌陷区村民安置点,正在建设的工地热火朝天,北河村200多户村民即将成为这里的新居民。原村支书石炯明领我们去看老宅子,只见到处断壁残垣。“住在这里,成天让人担惊受怕的。”月前,他家已捷足先登搬进了新家,5间房一砖到顶,彩砖贴墙,瓷砖铺地,铝合金玻璃窗充满现代气息。彩电、冰箱、家具都是新的。他笑着说:“我们也成城里人了。”

     

        在已建成的东华镇前岭社区,我们看到,砖木结构的独门独院,整齐排列,社区道路硬化,自来水进院进屋,家家有太阳灶,不少还用上了沼气,文化站、篮球场、健身区、绿化休闲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与城市居民没有两样。社区宣传栏内有一组对比图片:一边是塌陷的学校、塌陷的村委会、塌陷的民宅;一边是现在的新社区。鲜明的对比彰显人本理念。在老党员韩芳英干净温馨的小院里,老人正和小外孙女玩拼图。临街的两间屋子是他家开的药店带诊所,从平凉市卫校毕业的女婿正给一感冒患者打针。老人说起现在的生活十分惬意:“一年光景还不错。”

     

        如何妥善安置采空塌陷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是近年来华亭县最重要的民生问题。县上利用煤矿补偿金,累计投资2亿多元建成4个社区,安置塌陷区农民1000多户,逐步“农转非”,享受低保等市民待遇。经过几年的实践,华亭县按照塌陷区环境治理地企共担、受灾户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同举、生态修复与助农增收兼顾的途径,探索出了针对塌陷区治理新村建设、农民进城、村庄转社区和村民转居民等多条应对之策,建立了塌陷治理长效机制。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县上还统一组织了实用技术培训,70%的农村青壮年掌握了各种技能,进矿入厂,务工经商,走上了致富之路。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华亭人着力打造的“生态文化山城,绿色能源之都”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