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
20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 《决定》提出,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这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积极应对水土资源不断减少而农产品需求持续增加的需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总人口增加了1.1亿,城镇化水平由29.04%提高到44.94%,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刚性增长。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不断减少,过去10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5亿亩,到2007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减少到1.38亩,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同时,我国人多水少,水土资源不匹配,水资源供求形势越来越紧张。
据测算,目前我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的总潜力为2亿亩,其中土地整理可补充约9000万亩,复垦可补充约2300万亩,开发可补充约8800万亩。根据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和对工矿废弃地复垦,将是2020年前全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重点。
二是积极应对耕地质量不断下降而社会要求农业持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多年来由于农业资源的超负荷利用、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我国的土地质量不断下降。目前我国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3以上,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仅为1.8%,这些耕地产量只有高产田的40%~60%。据有关部门测算,今后如果我国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增加1亿亩灌溉面积、改善2亿亩中低产田,就可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500亿公斤以上。因此,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是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
三是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持续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需要。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洪涝、干旱、台风、山洪以及病虫害多发并发,使得农业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因自然灾害对农业带来的损失,就必须加大对农用土地的综合治理,集中必要财力,调动一切力量,积极开展土地平整、侵蚀沟治理、淤地坝修筑、田间设施配套、农技推广、气象预报、病虫害检测预警和防控等,切实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涉及财政、规划、科技、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气象等多个部门的工作,又与各级地方政府、农民的利益紧密相联。在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过程中,一定要建立起相关部门与地方联动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确保投入,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将《决定》提出的此项战略举措进一步落到实处。